1984年出生的王德伟怀揣着对技能的热爱,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手艺人”。这份对技能的执着与热爱,支撑着他报考、学习、就业。
即使已毕业多年,他还是经常抽空回到母校,指导学弟学妹焊接技能,鼓励他们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工匠。
2004年,高中毕业,他踏入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在学校的首届焊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练习技能。
2007年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锅炉制造企业,从学徒工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在焊接过程中,他深知“运条”这一基本动作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他白天用纸笔模拟,晚上则用手指在身上模拟焊接轨迹,不断磨练技艺。长时间的练习,让他的双手留下了焊接时铁水烫伤的伤疤——伤疤见证了他的成长与付出。
2009年,王德伟在芜湖市第三届焊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勇夺冠军。2010年,在公司的一个出口项目中,他发现了焊缝合格率低的问题,于是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实践并举的方法,找到了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经过实践验证,焊缝合格率由原先的85%提高到了99.8%,那时,王德伟每月已经能拿到6000多元。深知自己在焊接细分领域还缺乏理论支撑,2012年,他下决心辞职,并考取了安徽工程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阶段,他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焊接材料和技术,通过数十次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015年硕士毕业后,他取得了“芜湖市首席技师”的称号,并回到曾经的单位担任焊接操作技能指导教师。
因为热爱,王德伟的焊接事业“繁花似锦”,他先后主持完成激光熔覆强化顶头、耐高温冷拔内模等10多项研发项目。他总说:“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先自己和自己比。”
25岁的许诗语在芜湖一家头部机器人装备公司工作。2017年他考上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班的时候,所学专业名称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第一学年,第一次接触手工焊条,同学们“有点害怕”,一打出电焊火星就往旁边一跳,但许诗语非常勇敢,上手就练了起来。
课下,他和同学偷偷拿来热钢板做各类实验,也会针对课上遇到的夹渣、裂纹、气孔等电焊缺陷进行反向验证。
当时,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动化课程中引入了机械臂,许诗语学着将焊枪装在机械臂上,通过示教器点位编程,达到焊接的轨迹。在观察机器人机械臂机器轴变化的过程中,他深深被这个行业吸引。
专科阶段,他曾用一上午的时间将密封容器工件所有焊缝编程完毕,也操作过实验室所有的机器人。有了基础,在江苏省昆山市一家进口焊接机器人公司实习时,他仅用两周就上手了机械调试工作。
本科阶段,他深入了解不锈钢、钛合金、铜合金等特种金属的焊接,他还想继续钻研,让自己所学手艺能应用于更广阔的机器人场景。
就业之后,在企业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的日子里,许诗语忙着工艺打样支持、现场技术支持、机器人功能培训等工作,明显感觉专业知识储备迅速提升。“技术更迭得太快了。我为学弟学妹感到高兴,他们已跨入智能焊接的时代,学习更多新鲜的课程。”
许诗语在回校和学弟学妹交流时,曾感慨:“技术在变,但主导一定是懂焊接技术和经验的人,最终需要技能人才来牵引功能的实现和产品的开发。”
19岁的汪志杰就将这句话记在心里。他在中职学校时就热爱焊接,去年通过高考分类招生进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时,专业已更名为“智能焊接技术”。
刚入学4个月,他就吵着要报名省级的智能焊接技术技能大赛,在校内,这项比赛一般对大二学生开放报名。原来,他在中职学校曾参加过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但因操作失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汪志杰不再一个人闷头琢磨技术,而是向老师请教、解决问题。他学会用操作面板进行编程,一待就是大半天,根据不同工件的焊接工艺,修改参数,匹配电流电压数值,指挥机器人串点成线,焊出漂亮的圆弧轨迹。他还突破了横焊、氧焊、立焊等手工工艺。
最近,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焊接技术赛项集训。每天下午6点下课后,他到实训基地练习到晚上10点。4个小时的训练也会让他感到疲惫,但他觉得,“睡一觉休息一下就好了,练技术,再辛苦也值得”。
最近,汪志杰得知,王德伟和许诗语两位学长的弟弟也进入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焊接技能。他也给自己立下了阶段性奋斗目标——提高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未来学有所成后,投身创新创业事业。
球王会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