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勋,男,汉族,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
1947年—1951年,陆建勋在清华大学学习;1950年—1954年,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1954年—1958年,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1958年—1961年,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1961年—1968年,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1968年—1977年,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1977年—1980年,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长;1980年—1983年,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长所长;1983年—1994年,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200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2000年—200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2007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
陆建勋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他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完成了中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马远良,男,汉族,1938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水声工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声学与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马远良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原哈军工水声专业插班学习;1961年—198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先后担任航空声纳研究室副主任、水声工程教研室主任;1981年—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拉芙堡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1983年—1991年,西北工业大学先后担任航海工程系副主任、水中兵器研究所所长、声学工程研究所所长;1991年—1997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声学与信息工程系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远良长期从事水声工程科学研究和装备研制。他创立任意结构形状传感器阵列优化设计的“凹槽噪声场法”,成功运用于声呐装备研制。给出了拖曳线列阵接收噪声角度展宽的理论解释,提出“匹配场噪声抑制”的新概念,拓展了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设计理论,得出了高阶超指向性的解析解和稳健实现方法,创立了宽带恒定束宽、连续可变精密数字时延和任意数字相移的工程实现方法,创立了多种水下自导自适应技术,显著改善系统性能,对海面蒸发波导和深海声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毛二可,男,汉族,1934年1月26日出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毛二可在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56年—1961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雷达实验室主任;1961年1月—1980年,在北京工业学院雷达系工作;1980年1月—1983年1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研究所所长;1983年1月—1993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雷达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二可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1981年以来,他主持完成了21项合同,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1992年,海军试验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量测量系统的需求,要求做一个空间上几乎全方位的测量雷达,能测量导弹与靶标交会的方向和距离,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他带领团队全力投入攻坚,经过八年的努力,课题组突破了层层乌云,终于完成了雷达定型。
倪光南,193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4年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的119机研制项目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968年参与717机显示器研制;1981年至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访问研究员;1984年初组织课题组研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即“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11月应邀出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总工程师;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倪光南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9年被联想集团解聘;2002年至2011年担任第五、六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2011年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倪光南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
潘君骅,男,汉族,1930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吴淞,江苏常州人,中国党党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潘君骅在北京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52年—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80年—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成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
潘君骅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光学元件及系统的加工和测试。1960-1966年,潘君骅为长春光机所建立了大口径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基础,推进非球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1972-1974年,潘君骅研制出激光球面干涉仪。1980年,潘君骅被调到南京天文仪器厂,正式介入216工作。1989年,领导完成2.16米天文望远镜及其专用附属仪器-阶梯光栅分光仪,为航天508所、总参二部、中科大、成都光电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研制了多种非球面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
沈昌祥,男,1940年8月22日出生,浙江宁波奉化人,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是中国密码科技、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专家,可信计算技术开拓者和奠基人。
沈昌祥于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毕业后到总参某研究所工作;1980年7月到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昌祥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在信息处理和安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性,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国全军广泛应用,使中国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进展。
宋健,1931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东荣成,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1948年至1953年宋健在山东胶东区党委干校、山东工业干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等院校学习;1953年至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国立鲍曼工学院学习,并以研究生学历毕业;1960年至1965年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1965年至1966年在七机部二十六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所长、党委;1968年至1970年在甘肃酒泉国防科委二十基地工作;1970年至1978年在七机部二院生产组工作;1978年至1981年担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1981年至1984年在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4年至198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
Copyright © 球王会官方入口网址(中国区)·注册下载体育APP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华南路11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04152号-1球王会官方